解码芜湖机器人产业跃居全国第七的“数智税钥”
解码芜湖机器人产业跃居全国第七的“数智税钥”
解码芜湖机器人产业跃居全国第七的“数智税钥”潮新闻(xīnwén)客户端 钱江湾
西湖十几公里的(de)湖岸线上,分布着100多个大大小小的景点。随便抓住一个朋友或者周边的邻居,问起镜湖厅景区在哪里,绝大多数是一脸懵懂。镜湖厅不是一个办公的厅堂,却是一个聚会休闲赏湖的幽静所在。它没有像(xiàng)西湖其他地方(dìfāng),比如学士(xuéshì)公园、长桥公园、花港公园的惯例(guànlì)叫法,而称为厅,这就有了别样的趣味。
镜湖是绍兴鉴湖(jiànhú)的别称。鉴湖又是女侠秋瑾出生的地方。这个景点与秋瑾有什么瓜葛吗?按照《西湖志》的介绍,南人为纪念秋瑾女士(nǚshì)而成立的秋社诗社,常在西泠印章(yìnzhāng)博物馆那(nà)一带(yīdài)结社活动,抗战胜利以后,原秋社改作了西湖小学校舍,所以活动场所就转移到对岸的镜湖厅(tīng)一带。秋瑾的别号是“鉴湖女侠”,“鉴”与“镜”音近义同,因此取名“镜湖厅”。
镜湖厅景区,在杭城人眼里,并没(méi)有作为一个(yígè)相对独立的景区,仅仅是视作一个游走于西湖北岸(běiàn)的绿荫通道,从北山(běishān)街沿着湖畔小道,穿梭到通向孤山的西泠桥,这条路绝大多数人是走过的,就是没留下特别的印象。
秋末枫叶季的时候,这里的绿水芙渠小亭比较出彩,是(shì)许多好摄之友喜爱的打卡点。鸡爪槭经霜风染红的时候,与古色古香的亭子、匾额、湖光(húguāng)、小道搭配组合的光影(guāngyǐng),点亮了不知多少(duōshǎo)人的朋友圈。其实这个小亭就(jiù)座落在镜湖厅景区范围内。镜湖厅的地盘,大致是西泠桥以东,新新饭店以西狭长的滨湖绿地。
在南宋的时候,镜湖厅附近(fùjìn)是宋高宗的爱妃张婉仪的别墅,叫集芳园。那时这一带还与葛岭连成一个古木参天的小山坞,中间(zhōngjiān)不像现在被北山街(jiē)隔开。南宋诗人张炜在《观集芳园》一诗里,曾这样描写(miáoxiě)此间的景色:
千步入修廊(xiūláng),犹闻碧雾香。
风翻宫襭(xié)紫,菊染御袍黄。
亭宇丹青老,笙歌岁月(suìyuè)长。
上皇(shànghuáng)临幸少,书圃自翱翔。
从诗中看,回廊碧雾,丹青笙歌,是一处纵情山水声色之地。张炜(zhāngwěi)虽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,但没有做过什么官,不大可能亲眼目睹(qīnyǎnmùdǔ),估计是从(shìcóng)坊间传说听来的。
后来到宋理宗时,权臣贾似道炙手可热,皇上为笼络他(tā),先后将东面的集芳园和西侧的一个园子褒奖给贾似道,贾似道接手后大动(hòudàdòng)土木,进行了豪华(háohuá)装修,东西两园组合成新的“后乐园”,名噪一时。
到了清光绪末年,一名叫杨士燮的官员在此建造了规模较大的庄园,后人称之为杨庄,就在镜湖厅内。这杨士燮在光绪年间做过(guò)御史,官至浙江(zhèjiāng)巡警(xúnjǐng)道,相当于省公安厅长,并且(bìngqiě)短暂代理过半年的杭州知府之职。清宣统年间有人在一篇题为《西湖游记(yóujì)》的文章中,写到当年(dāngnián)的杨庄时这样说:“前临孤山,后倚葛岭,中建西式楼,陈设精雅。楼右之花圃,疏林荫日,曲径依水,亦错落有致……”还是沿袭(yánxí)了南宋时的做派。
至于“葛荫山庄”,那是湖南富商席锡藩的(de)庄园,因为背倚葛岭而得名,按史料上的记载,其实也就在镜湖厅的范围内。解放前夕,浙江通志馆迁入(qiānrù)杨庄,自此之后(zhīhòu),杨庄便成为六年编修通志的场所。
1929年召开首届西湖博览会,镜湖厅被当作了丝绸馆的(de)馆区。为了方便与孤山的来往,专门在这里筑了一座木桥,与对岸的放鹤亭(fànghètíng)相通(xiāngtōng),因为北里湖这一小段湖面(húmiàn)最窄,桥全长不到二百米,修桥相对省心许多。
翻看当年西博会期间的老资料,现镜湖厅区域内的建筑,自东往西依次(yīcì)为地藏殿、葛荫山庄、严庄、瑶山别墅等(děng),除了花园和跳舞厅是(shì)西博会时新建,其他均为原有建筑。
这东头怎么会有一个(yígè)地藏殿孤零零地在这里(lǐ),没有寺庙相配呀。后来才知道,这地藏殿本(běn)是山脚下招贤寺的一座偏殿,内供着(zhe)地藏王菩萨。招贤寺是唐代的古寺,地藏殿法相庄严非常重要,在建北山街时就绕开佛殿向里拐了个弯。
这么说起来,镜湖厅这一带还是(háishì)很有故事的地方,眼前虽然找不到一鳞半爪的古迹了,但并非是近年西湖周边(zhōubiān)改造的时候凭空新设的一个景区。说西湖是文化遗产,绝不是浪得虚名,周边每一小块不怎么(bùzěnme)起眼的土地下,都尘封了许多(xǔduō)湮灭的历史。
现在的(de)镜湖厅,是一处北山街与北里湖之间(zhījiān)狭长的绿树林。里面座落着一个园林式茶楼。老底子(lǎodǐzi)的杭城人常来喝茶打牌,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这里曾开辟了杭州第一个露天音乐(yīnyuè)茶吧,一时风光无限,深受市民们青睐。
如果不是发现这里有古(gǔ)紫藤和古木香,我对这里也就(jiù)疏忽过去了。仲春的(de)(de)时候,我先后三次来这里,先是来赏玉兰花和对岸的红梅。看了孤山放鹤亭一带的梅花后,换一个角度,站在镜湖厅遥望,那边红影团团,隔水照花,就有一种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的感觉(gǎnjué)。
高过屋檐的(de)玉兰花白得耀眼。比起白堤入口处的那株玉兰树来(lái),这里的玉兰花显得很低调,淹没在绿荫丛中了。院落内(nèi)配植毛竹、芭蕉、红枫和鸡爪槭等,形成厅廊迂回、花木扶疏的庭院小景。
在(zài)镜湖厅茶楼边,有2棵古樟树,树龄均在130多年,树形挺拔英俊,遮天蔽日。树荫下(shùyīnxià)有二三桌打牌和闲聊的市民,旁边(pángbiān)还坐着几个观战的,大家兴高采烈,沉浸在自己娱乐的世界(shìjiè)中,全然顾不了看风景,也许这里的风景他们已烂熟于心了。
路过的(de)游人,在这里(zhèlǐ)点上一杯饮料,可以慢悠悠地坐享一线湖光之美(zhīměi)。对岸就是孤山的放鹤亭到空谷传音一线,早春有红梅灼灼,三四月桃花春风,漫长的夏日都有荷花相伴。细嗅荷风阵阵,凭栏观赏小舟游弋,畅谈古树侠女,赏鱼赏花,追今抚昔,很是惬意(qièyì)。
茶楼前的200多年的紫藤和木香树,被(bèi)精心保护在(zài)木质长廊(chángláng)边,立了(le)专门的古树石碑,树藤长得遒劲苍蝇,盘延曲奇(qūqí),沿着长廊,恣意伸展。我四月初再来时,老藤上已开出了花。看着它们的藤枝,都是气息奄奄的样子,所以紫藤花开得并不茂盛,六公园那边的紫藤已经盛花全开,满廊如瀑(rúpù)飞溅,围满了观看的游人,而这两株老紫藤却明显比不过它们上镜。
我(wǒ)仰起脖子,在一格格的木花架之间,寻找着紫藤的花枝,这可是历经二百多年枯木逢春的硕果呀,虽然样貌上远不及生命力(shēngmìnglì)旺盛的年轻紫藤那般英姿勃发,但我还是觉得(juéde)弥足珍贵了。
看着零落不堪的(de)少许紫藤,我倒是(shì)(shì)发现了,花架边散发着红枫的嫩叶。春光里,常年红枫的叶片,吸足了春雨,变得非常的娇艳欲滴。特别是视线从花架往上延伸,那弯曲的枫树,在阳光(yángguāng)下出落得一树的璀璨。
因为在春天,习惯了秋冬赏枫的游人(rén),有(yǒu)(yǒu)哪个会拿红枫当回事呢?只有两个年轻的好摄之友(zhīyǒu),也与我一样,本来是来拍紫藤花的,看着看着,觉得红枫也不错,就转而主打高高在上的枫叶了。因为有我们仨的示范(shìfàn)效应,过了十几分钟,廊架下居然聚集起十几个一起拍摄观赏的人。
长廊搭台,本来(běnlái)是为紫藤唱戏的,没想到却给红枫唱了主角(zhǔjué)。我举着华为老手机,也没有自惭形秽,变着(biànzhe)角度,寻找着镜湖厅这一带的红枫。起先是光顾着朝紫藤与红枫同框的特写,后来又慢慢转向临湖一株枝繁叶茂(zhīfányèmào)的大枫树,观察着大枫树下走过的游人,分明有一种(yīzhǒng)春光明媚里的烂漫枫情扑面而来。
临湖(línhú)草坪上那一株150多岁的老樟树,枝繁叶茂,鹤立鸡群,它似乎是(shì)(shì)与古紫藤古木香等都是差不多同一辈的老者(lǎozhě),驻守在这里始终不离不弃,见证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,见证着庄园里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。
站在绿荫里,凝望着眼前的红枫与樟树几乎(jīhū)缠绕在一起,绿中透着一团团火苗,红叶(hóngyè)丛中间杂着翡翠一般的绿荫,热烈与沉静(chénjìng),奔放与娴雅,相互交织,这是春日西湖难得一见的风情画。我在想,为何大家都一窝蜂似地非得到金秋才(cái)想起燃情的枫树来呢(ne)?春日的枫光不香么?
湖中的(de)游船穿梭往来(wǎnglái),扬起了粼粼波光,远处的山峦,若隐若现,与湖水相映成趣。我轻啜一口清茶,茶香四溢,与这(zhè)湖光山色融为一体。闭上眼睛(bìshàngyǎnjīng),仿佛能感受到那来自大自然的呼吸,那轻柔的风、那温暖的阳光、那清澈的湖水,都在诉说着春天里的故事。
潮新闻(xīnwén)客户端 钱江湾
西湖十几公里的(de)湖岸线上,分布着100多个大大小小的景点。随便抓住一个朋友或者周边的邻居,问起镜湖厅景区在哪里,绝大多数是一脸懵懂。镜湖厅不是一个办公的厅堂,却是一个聚会休闲赏湖的幽静所在。它没有像(xiàng)西湖其他地方(dìfāng),比如学士(xuéshì)公园、长桥公园、花港公园的惯例(guànlì)叫法,而称为厅,这就有了别样的趣味。
镜湖是绍兴鉴湖(jiànhú)的别称。鉴湖又是女侠秋瑾出生的地方。这个景点与秋瑾有什么瓜葛吗?按照《西湖志》的介绍,南人为纪念秋瑾女士(nǚshì)而成立的秋社诗社,常在西泠印章(yìnzhāng)博物馆那(nà)一带(yīdài)结社活动,抗战胜利以后,原秋社改作了西湖小学校舍,所以活动场所就转移到对岸的镜湖厅(tīng)一带。秋瑾的别号是“鉴湖女侠”,“鉴”与“镜”音近义同,因此取名“镜湖厅”。
镜湖厅景区,在杭城人眼里,并没(méi)有作为一个(yígè)相对独立的景区,仅仅是视作一个游走于西湖北岸(běiàn)的绿荫通道,从北山(běishān)街沿着湖畔小道,穿梭到通向孤山的西泠桥,这条路绝大多数人是走过的,就是没留下特别的印象。
秋末枫叶季的时候,这里的绿水芙渠小亭比较出彩,是(shì)许多好摄之友喜爱的打卡点。鸡爪槭经霜风染红的时候,与古色古香的亭子、匾额、湖光(húguāng)、小道搭配组合的光影(guāngyǐng),点亮了不知多少(duōshǎo)人的朋友圈。其实这个小亭就(jiù)座落在镜湖厅景区范围内。镜湖厅的地盘,大致是西泠桥以东,新新饭店以西狭长的滨湖绿地。
在南宋的时候,镜湖厅附近(fùjìn)是宋高宗的爱妃张婉仪的别墅,叫集芳园。那时这一带还与葛岭连成一个古木参天的小山坞,中间(zhōngjiān)不像现在被北山街(jiē)隔开。南宋诗人张炜在《观集芳园》一诗里,曾这样描写(miáoxiě)此间的景色:
千步入修廊(xiūláng),犹闻碧雾香。
风翻宫襭(xié)紫,菊染御袍黄。
亭宇丹青老,笙歌岁月(suìyuè)长。
上皇(shànghuáng)临幸少,书圃自翱翔。
从诗中看,回廊碧雾,丹青笙歌,是一处纵情山水声色之地。张炜(zhāngwěi)虽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,但没有做过什么官,不大可能亲眼目睹(qīnyǎnmùdǔ),估计是从(shìcóng)坊间传说听来的。
后来到宋理宗时,权臣贾似道炙手可热,皇上为笼络他(tā),先后将东面的集芳园和西侧的一个园子褒奖给贾似道,贾似道接手后大动(hòudàdòng)土木,进行了豪华(háohuá)装修,东西两园组合成新的“后乐园”,名噪一时。
到了清光绪末年,一名叫杨士燮的官员在此建造了规模较大的庄园,后人称之为杨庄,就在镜湖厅内。这杨士燮在光绪年间做过(guò)御史,官至浙江(zhèjiāng)巡警(xúnjǐng)道,相当于省公安厅长,并且(bìngqiě)短暂代理过半年的杭州知府之职。清宣统年间有人在一篇题为《西湖游记(yóujì)》的文章中,写到当年(dāngnián)的杨庄时这样说:“前临孤山,后倚葛岭,中建西式楼,陈设精雅。楼右之花圃,疏林荫日,曲径依水,亦错落有致……”还是沿袭(yánxí)了南宋时的做派。
至于“葛荫山庄”,那是湖南富商席锡藩的(de)庄园,因为背倚葛岭而得名,按史料上的记载,其实也就在镜湖厅的范围内。解放前夕,浙江通志馆迁入(qiānrù)杨庄,自此之后(zhīhòu),杨庄便成为六年编修通志的场所。
1929年召开首届西湖博览会,镜湖厅被当作了丝绸馆的(de)馆区。为了方便与孤山的来往,专门在这里筑了一座木桥,与对岸的放鹤亭(fànghètíng)相通(xiāngtōng),因为北里湖这一小段湖面(húmiàn)最窄,桥全长不到二百米,修桥相对省心许多。
翻看当年西博会期间的老资料,现镜湖厅区域内的建筑,自东往西依次(yīcì)为地藏殿、葛荫山庄、严庄、瑶山别墅等(děng),除了花园和跳舞厅是(shì)西博会时新建,其他均为原有建筑。
这东头怎么会有一个(yígè)地藏殿孤零零地在这里(lǐ),没有寺庙相配呀。后来才知道,这地藏殿本(běn)是山脚下招贤寺的一座偏殿,内供着(zhe)地藏王菩萨。招贤寺是唐代的古寺,地藏殿法相庄严非常重要,在建北山街时就绕开佛殿向里拐了个弯。
这么说起来,镜湖厅这一带还是(háishì)很有故事的地方,眼前虽然找不到一鳞半爪的古迹了,但并非是近年西湖周边(zhōubiān)改造的时候凭空新设的一个景区。说西湖是文化遗产,绝不是浪得虚名,周边每一小块不怎么(bùzěnme)起眼的土地下,都尘封了许多(xǔduō)湮灭的历史。
现在的(de)镜湖厅,是一处北山街与北里湖之间(zhījiān)狭长的绿树林。里面座落着一个园林式茶楼。老底子(lǎodǐzi)的杭城人常来喝茶打牌,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这里曾开辟了杭州第一个露天音乐(yīnyuè)茶吧,一时风光无限,深受市民们青睐。
如果不是发现这里有古(gǔ)紫藤和古木香,我对这里也就(jiù)疏忽过去了。仲春的(de)(de)时候,我先后三次来这里,先是来赏玉兰花和对岸的红梅。看了孤山放鹤亭一带的梅花后,换一个角度,站在镜湖厅遥望,那边红影团团,隔水照花,就有一种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的感觉(gǎnjué)。
高过屋檐的(de)玉兰花白得耀眼。比起白堤入口处的那株玉兰树来(lái),这里的玉兰花显得很低调,淹没在绿荫丛中了。院落内(nèi)配植毛竹、芭蕉、红枫和鸡爪槭等,形成厅廊迂回、花木扶疏的庭院小景。
在(zài)镜湖厅茶楼边,有2棵古樟树,树龄均在130多年,树形挺拔英俊,遮天蔽日。树荫下(shùyīnxià)有二三桌打牌和闲聊的市民,旁边(pángbiān)还坐着几个观战的,大家兴高采烈,沉浸在自己娱乐的世界(shìjiè)中,全然顾不了看风景,也许这里的风景他们已烂熟于心了。
路过的(de)游人,在这里(zhèlǐ)点上一杯饮料,可以慢悠悠地坐享一线湖光之美(zhīměi)。对岸就是孤山的放鹤亭到空谷传音一线,早春有红梅灼灼,三四月桃花春风,漫长的夏日都有荷花相伴。细嗅荷风阵阵,凭栏观赏小舟游弋,畅谈古树侠女,赏鱼赏花,追今抚昔,很是惬意(qièyì)。
茶楼前的200多年的紫藤和木香树,被(bèi)精心保护在(zài)木质长廊(chángláng)边,立了(le)专门的古树石碑,树藤长得遒劲苍蝇,盘延曲奇(qūqí),沿着长廊,恣意伸展。我四月初再来时,老藤上已开出了花。看着它们的藤枝,都是气息奄奄的样子,所以紫藤花开得并不茂盛,六公园那边的紫藤已经盛花全开,满廊如瀑(rúpù)飞溅,围满了观看的游人,而这两株老紫藤却明显比不过它们上镜。
我(wǒ)仰起脖子,在一格格的木花架之间,寻找着紫藤的花枝,这可是历经二百多年枯木逢春的硕果呀,虽然样貌上远不及生命力(shēngmìnglì)旺盛的年轻紫藤那般英姿勃发,但我还是觉得(juéde)弥足珍贵了。
看着零落不堪的(de)少许紫藤,我倒是(shì)(shì)发现了,花架边散发着红枫的嫩叶。春光里,常年红枫的叶片,吸足了春雨,变得非常的娇艳欲滴。特别是视线从花架往上延伸,那弯曲的枫树,在阳光(yángguāng)下出落得一树的璀璨。
因为在春天,习惯了秋冬赏枫的游人(rén),有(yǒu)(yǒu)哪个会拿红枫当回事呢?只有两个年轻的好摄之友(zhīyǒu),也与我一样,本来是来拍紫藤花的,看着看着,觉得红枫也不错,就转而主打高高在上的枫叶了。因为有我们仨的示范(shìfàn)效应,过了十几分钟,廊架下居然聚集起十几个一起拍摄观赏的人。
长廊搭台,本来(běnlái)是为紫藤唱戏的,没想到却给红枫唱了主角(zhǔjué)。我举着华为老手机,也没有自惭形秽,变着(biànzhe)角度,寻找着镜湖厅这一带的红枫。起先是光顾着朝紫藤与红枫同框的特写,后来又慢慢转向临湖一株枝繁叶茂(zhīfányèmào)的大枫树,观察着大枫树下走过的游人,分明有一种(yīzhǒng)春光明媚里的烂漫枫情扑面而来。
临湖(línhú)草坪上那一株150多岁的老樟树,枝繁叶茂,鹤立鸡群,它似乎是(shì)(shì)与古紫藤古木香等都是差不多同一辈的老者(lǎozhě),驻守在这里始终不离不弃,见证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,见证着庄园里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。
站在绿荫里,凝望着眼前的红枫与樟树几乎(jīhū)缠绕在一起,绿中透着一团团火苗,红叶(hóngyè)丛中间杂着翡翠一般的绿荫,热烈与沉静(chénjìng),奔放与娴雅,相互交织,这是春日西湖难得一见的风情画。我在想,为何大家都一窝蜂似地非得到金秋才(cái)想起燃情的枫树来呢(ne)?春日的枫光不香么?
湖中的(de)游船穿梭往来(wǎnglái),扬起了粼粼波光,远处的山峦,若隐若现,与湖水相映成趣。我轻啜一口清茶,茶香四溢,与这(zhè)湖光山色融为一体。闭上眼睛(bìshàngyǎnjīng),仿佛能感受到那来自大自然的呼吸,那轻柔的风、那温暖的阳光、那清澈的湖水,都在诉说着春天里的故事。










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